您现在所在位置: 老干部讲滨州

驰骋京韵数风流——记原渤海军区政治部京剧团演员耿慧君、侯玉山

2017-03-30 19:03:37   101533

解放战争时期,在渤海区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活跃着一支梨园轻骑兵——渤海军区政治部京剧团,以京剧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披烟挽云,驰骋沙场,搞演出、送给养、护伤员,赈灾义演,慰问作战将士等,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前不久,笔者到滨州市京剧团采访了当年的小战士、小演员、现已年逾古稀的耿慧君、侯玉山,他俩饱含深情,讲述了峥嵘岁月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古老的渤海区人杰地灵,戏剧艺术底蕴深厚,清朝末年,京剧在这里流行


150年前,滨县城隍庙就打有“红”字班,设有国剧研究社,培养了四批演员散及各县城乡。自1913年以来,先后有高苑城“堂三爷”张光隽的“聚乐”班、博兴县刘王村张宝花、张宝荣兄弟二人的“荣”字班、博兴县利城村李希田“李四老爷”的“庆”字班、高苑县斜李庄张继业的“恒”字班、滨县宣家张德胜的“同”字班、阳信县大韩村劳玉峰的“成”字班、高青县青城王馨亭的小班和阳信县劳店村胥义福、马俊卿夫妻二人的“玉”字班等,犹如一朵朵奇葩,绽开在乡间村舍的角角落落。但由于那时兵荒马乱,灾年不断,苛捐杂税满天飞,一些京剧班常年在惊恐中漂泊,在饥饿中奔波,刚刚吐翠的“幼芽”和刚刚绽放的“花蕾”,即在寒风中凋零了,民间艺人流离失所……

解放战争打响后,渤海区党委、行署极为重视京剧艺术对宣传群众、发动群众、鼓舞士气、打击敌人的作用,创建了渤海行署宣传队京剧队,配合抗日战争。

从1947年3月起,国民党集中45万兵力对山东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妄图将华东野战军逼至胶东狭窄地区消灭。随之,保卫渤海解放区的战斗拉开序幕。这年7月的一天中午,渤海军区四分区的司风景和李启孔到了无棣城南门外“玉”字班动员参军,艺人师傅胥义福与妻子马俊卿,当即带领“玉”字班到惠民县何坊渤海军区四分区驻地,与先期到来的耿长春(耿慧君之父)率领的小班,以及其他戏班会合,创建了渤海军区四分区文工团京剧队,耿慧君、侯玉山这时穿上了军装,成了京剧队中年龄最小的两位小战士、小演员。

■耿慧君和侯玉山一踏入部队,即同台演出,成为轰动当时的一对“小搭档”

小荷初露尖尖角。耿慧君出身于梨园世家,自幼就受祖母傅彩仙和父亲耿长春的艺术熏陶和亲传,参军时12岁的她,已在23出戏中扮演过角色。侯玉山自1946年春就从师老艺人胥义福门下,学了一身戏。他俩一踏入部队,即同台演出,成为轰动京剧舞台的一对“小搭档”。演《宇宙锋》,一个饰赵艳容,一个饰秦二世;演《贺后骂殿》,一个扮贺后,一个扮小王子;演《穆柯寨》,一个唱穆桂英,一个唱杨宗保。在戏中,他俩一个扮相俊俏大气,唱腔委婉动听,刻画人物细腻传神;一个英武潇洒,嗓音清脆,表演娴熟,二人珠联璧合,格外抢眼。有一出戏叫《彩楼配》,耿慧君演王宝钏,当演到“王宝钏登台帐抛彩球”一折戏时,由于她个子小,自己登不上去,还得让别人抱上去。谈到这段情景时,耿慧君笑着说:“我从小是让人抱着在舞台上长大的呀!”

为了赢得战略全局的胜利,1947年秋,渤海行署宣传队京剧队奉命并入华东局军区政治部京剧团,随军南下。同年11月,渤海军区颁布命令,调三、四分区政治部宣传队京剧艺人到军区,组建了渤海军区政治部京剧团(时称“平剧团”,驻惠民县城东小崔家),从而为京剧这一艺术瑰宝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搭筑了广阔的舞台。

当时,京剧团的演职人员尽管都来自民间,但群英荟萃,星光璀璨。耿慧君、侯玉山聊起当年老一辈演员,眉飞色舞,津津乐道,扳着手指比划道,演员中有雅号“假梅兰芳”、绰号“水长虫”的青衣花衫兼刀马崔蕴芳;有文能唱、武能打、驰名冀鲁边的文武老生耿长春;有文武双绝、技压群芳的武生杜同庆;有惹眼搔魂、享誉梨园的名青衣马俊卿等。乐队中,有号称“山东第一鼓”的司鼓郭象三,有吹、咔、拉全能、人称“三绝”的主弦毕玉起等,生、旦、净、末、丑,个个身怀绝技;唱、念、做、打,招招显绝活,京剧团不仅叫响渤海区,而且走红山东解放区。

■以苦为乐,视艰苦生活为一幕活剧,唱好戏外“戏”,成为京剧团演员的最大乐趣

渤海军区政治部京剧团自成立之日始,就处于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物质条件极为匮乏。耿慧君、侯玉山说,他们刚到四分区的时候,两个队(一个京剧队、一个话剧队)只有一头骆驼,驮运演出的全部家当。行军路上,骆驼手看他俩年岁小,就将其抱上骆驼,你坐一段路,他坐一段路,这一优厚“待遇”,给他俩的幼小心灵带来了无限美妙的憧憬。后来京剧队升格为渤海军区政治部京剧团,条件虽有改善,但也只有两辆马车,运载全部服装、布景、道具、炊事用具和小演员,其余人员均自背行李、枪支步行。

战时的京剧团都是随部队行动,利用战斗间隙,慰问从前线换下来的休整部队。演出场地离前线很近,有时只隔几公里,枪炮声听得很清楚,浓烈的硝烟味直往鼻孔里钻。有时正在演出,敌人“进攻”了,就立即随部队转移。1948年8月的一天中午,他们在章丘城西王崔官庄扎营,好几个月人们没尝到水饺是啥滋味了,那天好不容易弄了点面,搞了点菜,包水饺犒劳一下嘴巴。突然,警报声响起,有的水饺还没包完,有的已煮在锅里,只好眼睁睁地丢下就走;许多同志洗的衣服没晾干,有的用手托着,有的用秫秸挑着行军,衬衣衬裤,各式各样,五颜六色,随风飘荡,煞是一道风景,大家乐得吐舌头、挤眼睛,笑弯了腰。

以苦为荣,以苦为乐,视艰苦生活为一幕活剧,唱好戏外“戏”,让自己的艺术生涯更精彩,成为京剧团全体演职人员的最大乐趣。那时,他们享受的是“军事供给制”,鞋子、衣服、被褥等,统一制发。鞋子号,没有小演员穿的,他们就用钉子在大号鞋帮上凿两个洞,拴上绳子系在脚上走路。穿的衣服,夏季一身单,冬季一身棉,春秋穿掏出棉絮的棉衣外套;平常连件替换的衣服都没有,再加上常年睡地铺,铺麦穰,不洗澡,身上生满了虱子,有的甚至生了疥疮。为了形容这种情景,人们编了两首打油诗:“虱子繁如星,分秒嘴不停;咬得人心烦,天天捉不净。”“疥是一条虫,先打手上行;腰里缠三遭,大腿安老营。”

■同志们既是演员,又是战士,还是护理员、服务员,哪里需要哪里去

渤海军区政治部京剧团创建5年间,经常下部队、进工厂、去农村,慰问演出,赈灾义演,哪里需要就把京剧艺术传播到哪里。1949年7月,剧团应济南警备区廖容标司令员(原渤海军区副司令员)之邀,冒雨赴济,在原华东大学院内露天广场,为济南警备部队秋季大检阅慰问演出3天。演出期间,廖司令员多次到后台和招待所看望大家,还赠送给剧团一块高级台毯;百忙中,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亲切接见了剧团全体同志,并同大家一一握手。

彩装刚卸,接着又到铁路礼堂,为济南铁路局职工送去了《黄巢》剧目,并到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室向全市播放了《黄巢》全剧。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剧团全体演职人员在强烈要求赴朝演出的同时,从11月初开始,他们即下乡营业演出,收入全部交公,增加国家收入,支援抗美援朝。最后一天演出散戏时,有位老大爷被挤倒在地,差点被踩死。剧团的同志给他打了针,服了药,把他抬回家,叮嘱他好好休息。没想到,傍晚开戏前,他又拿着马扎早早来到戏场,他说:“你们的戏太好了,你们演了多少场,我看了多少场,今晚上是最后一场,说啥我也不能落下!”

新春佳节,演员与军人一起登场,同台演出,官兵同乐,这是剧团在那个年代里的一大创意。1949年春节,剧团演《捉放曹》慰问渤海军区机关官兵,军区的三位部长登场,宣传部长赵长河饰陈宫,保卫部长张剑饰曹操,组织部长李援饰吕伯奢;两位科长与剧团合演《法门寺》,宣传科长郑子久饰宋巧姣,直工科贾科长(女)饰太后。每次演出,都喜得官兵们前仰后合,给新年增添了浓浓的欢乐气氛。尤其1952年春节,剧团在德州南关渤海军区政治部礼堂慰问时,更是独出心裁,演员们反串演出了《八蜡庙》,旦角演花脸,花脸演花旦和刀马,唱丑的演老生、武生,老演员演小孩,场下不时响起雷鸣般掌声,全场官兵喜泪横流,醉透心房。

那时的京剧团,虽说是个戏曲表演团体,但同志们既是演员,又是战士,还是护理员、服务员,哪里需要哪里去,随时完成部队首长交给的各项任务。1948年春天,解放战争进入历史性转折阶段。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发起周(村)、张(店)战役和潍坊战役,命渤海纵队配合华野七纵队于章丘、邹平、长山一线,阻击王耀武增援东进。京剧团奉命于4月上旬开赴前线,随“七纵”活动近半年时间。战斗间隙,他们一面演出,到连队教唱《八路军之歌》《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等歌曲,鼓舞部队士气;一面做些后勤工作,抬担架、送伤员,赶马车、运给养。

1952年9月,渤海军区撤销,遵照中央关于“军队的京剧团,逐步交地方,转企业”的指示,京剧团即集体转业归地方,改称德州专署实验京剧团。1953年9月,调入惠民专区,从而使京剧团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作者:周福楼

Copyright © 滨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

地址:滨州市黄河八路357号邮箱:hdk323@163.com电话: 0543-3163297

技术支持:滨州加联加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鲁ICP备1701789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