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 老干部讲滨州

我在改革开放的岁月里

2018-07-25 17:10:37   639015 作者:赵延孝

我是1958年9月在大连工专毕业后分配到滨州工作的,先是在滨州的工业部门工作,1983年10月到滨州行署工作,先后任副专员和常务副专员,主要分管工业交通等方面的工作,2003年退休。我在滨州工业战线上,与滨州人民一道负重奋进,摸爬滚打,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整整奋斗了45年。退休后,也是一直关心关注着滨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工业经济的发展。我从参加工作至今长达60年漫长的岁月里,亲眼见证了滨州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全过程,特别是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滨州工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之前,在建国初期的五、六十年代,我们滨州(当时的惠民专区)是全国出名的贫穷落后地区之一,没有自来水,没有高压电,没有柏油路,电话也是摇把子,经济十分落后,工业基础更是薄弱,全区工业只有为数不多的小酒厂、小砖瓦窑厂、小农机修配厂和小酱菜厂,全区工业总产值只有一个亿左右。到了七十年代,地区有了高压电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稍有改善,发挥本地区盛产棉花、地处油区和临靠渤海的优势,逐渐兴建起了棉纺织企业、石油化工企业、盐化工企业、机械制造企业、粮油加工企业,填补了地区空白,地区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了,工业开始起步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实行改革开放。1978年国家实施改革开放以后,我是1983年从地区化工局到行署工作的,先后任行署副专员、常务副专员,分管工交财贸等方面的工作,长达14个年头。在行署工作期间,按照地委、行署的部署,主要抓好这样几项重点工作:

调整发展思路。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就大胆地闯、大胆地干。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等各项政策,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中央各项方针政策指引下,地委、行署提出“强化工业意识,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放到工业上来,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高起点、全方位跨越发展”和“工业兴区”的发展战略思想,行署下发了“关于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的意见”,要求围绕发展优势产品和优势行业,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撑点。针对我区工业的实际情况,我和地区经委、体改委、纺织、化工、轻工、重工、盐务等工业部门,共同研究了地区工业新的发展思路,提出滨州纺织要上档次、上水平、上规模,尽快形成产业链,建设全国纺织工业基地;石油化工转型升级,发展精细化工,建设全国精细化工基地;沿海制盐业,以盐为主,以对虾养殖、盐化工为两翼,重点突破发展盐化工;机械工业认准“不怕小、但求好”的思路,以活塞为主,追求“小而大、小而精、小而尖、小而高”,实现大批量、多品种、树精品和高效益,建设滨州“活塞城”;油棉加工业,充分利用企业“三通一平”的有利条件,由单一的棉花加工,转为搞多种经营。这些思路和目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这些目标都已经实现了,滨州纺织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棉纺工业基地,滨州是响当当的全国活塞城,是公认的全国精细化工基地,粮油加工业全国闻名,并涌现出魏桥、西王、香驰、滨化、鲁北化等几个大的企业集团。

深化企业改革。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年代,政府部门对企业生产计划统一下达,原材料统一调拨,产品统一销售,财政统一收支,这种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严重束缚了企业的手脚。企业成不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建立不起企业法人实体,企业的积极性及生产效率提高就无从谈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必然处于劣势。因此,进行企业改革,让企业拥有自主经营权是当务之急。地委、行署把企业改革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我分管这方面工作,也是全身心地扑到这项工作上。根据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家颁布的“企业法”及有关搞活企业的条例,结合本区实际,研究制定了“全区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搞活大中型企业”、“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等措施意见,简政放权,全面地不折不扣地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通过深化企业改革,把该放的权力全部放给企业,提高了企业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了企业活力,经济增长的重点也逐步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企业面貌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进行企业改制。企业改制是一件大事,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也关系到全区工业乃至全区经济的发展。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行署印发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本着因势利导、统一规划、稳步推进、先行试点、全面推开的原则,因企制宜,一企一策,大力推进企业改制工作。通过企业改制,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优势互补,初步理顺了产权关系、责权关系和企业内部管理体制,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了增强企业活力的目的。到上世纪90年代末,我区企业改制工作全面完成。通过企业改制和大搞技术改造,使我区工业经济上了一个台阶,基本形成纺织、石油化工盐化工、汽车零部件、粮油加工四大产业集群。至2000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338户,其中大型37户,中型70户,小型231户,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尤其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的大型企业集团,有的企业也成为上市公司,我区企业呈现出一个崭新的局面。

推进科技进步。在企业改革、改制的同时,我区还进行了大规模、高起点的技术改造,以此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滨州活塞厂、滨州化工厂、博兴华兴、鲁北化工、魏桥创业等大型骨干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嫁接改造都取得明显成效。在20世纪90年代,滨州活塞厂引进国外先进的关键设备,创建产品开发中心,形成1500万只活塞生产能力,总投资14380万元;滨州化工厂,20万吨混合碳四脱沥青,总投资4124万元;博兴华兴,超高压水切割设备扩大能力,水切割机新增能力60台,投资2100万元。以上三个项目都列为省重点技术改造拳头产品项目,我代表地区和贷款银行及项目负责人,都在全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责任书上签字,立下军令状,保证按质按量按时全面完成。鲁北化工总厂(鲁北企业集团前身),年产15万吨磷铵、20万吨磷石膏制硫酸、联产30万吨水泥装置改造项目定为国家试点放大工程,总投资6.7亿元。魏桥创业,原是一家油棉加工厂,通过技术改造,不断扩大生产能力,1993年实现利润、利税、出口创汇均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到“八五”末,即1995年底,全区大中型企业有101家实施了技术改造,改造面达到95.3%,实施技改项目231项,使大中型企业技术含量增加,装备水平提高,生产规模扩大,实现了“优势膨胀”。

实施追赶战略。进入新世纪,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是主题、调整是主线、招商是重点、实干是关键、稳定是基础、廉政是保证”的30字工作方针。这一目标的提出,使得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纷纷兴起。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50家,有魏桥、滨化、鲁北化、西王、齐星、邹平创新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京博集团、长星集团、渤海油脂集团等9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魏桥创业集团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50亿元,成为我市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更令人激动的是,滨州大地突起一座“大高航空城”,滨州能造飞机了。2005年,滨州和奥地利合作制造的DA40钻石飞机飞上蓝天,令人惊喜,同一个时期,滨州也能造轮船下海,也能造汽车上路,可谓喜事连连。2007年8月,全国第一个跨黄河的公铁大桥在滨州建成通车,滨州铁路一期工程建成,从滨州城区通到了沾化。2009年9月,全国一流的滨州汽车总站建成运营。飞机上天、轮船下海、汽车上路、铁路过河、火车进城这一个个辉煌成就,令人刮目相看。追赶战略的实施,使我区骨干企业更大更强,涌现出一些大型骨干企业,闻名国际国内。魏桥创业进入世界500强,其纺织生产能力世界第一。滨化集团环氧丙烷等生产能力,鲁北企业集团复合肥生产能力,活塞集团活塞生产能力,亚光集团毛巾生产能力,西王集团葡萄糖生产能力,龙福低碳产业园废旧聚酯瓶片制涤纶长丝生产能力,博兴兴福不锈钢厨具生产能力等多项全国第一。到“十一五”末,我市已形成以魏桥创业、亚光、愉悦为龙头的纺织家纺产业群,以滨化、鲁北化、京博为骨干的油盐化工产业群,以活塞、盟威、海得曲轴为主的汽车零部件产业群,以西王、渤海油脂、香驰为重点的粮油加工产业群等四大产业集群,成长起一大批航母式企业,这些企业带动滨州工业总量不断提升。到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600多亿元,进出口总额突破百亿美元大关。

工业走向世界。2016年,我市提出“六个更加注重”的发展思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坚持调结构、转方式、创新驱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呈现出一个大好局面,工业经济也有了新突破。这一年,又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工业项目走进滨州,落户滨州。北汽集团滨州零部件轻量化基地正式投产,北汽江森自控启停电池合资项目入驻滨州,“新滨欧---滨州号”国际货运班列开通,滨州工业产品可货运直达欧洲。开通了国际海运大通道,和几内亚合作,滨州铝生产所用原料铝矾土从几内亚海运经烟台到达滨州,这是滨州工业有史以来发展的新飞跃,标志着我市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取得新成果。到2016年,我市已与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拥有外商投资企业近600家,已有21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滨州,滨州工业已经融入“一带一路”世界经济大格局,已面向全球,走向世界。

进入2018年,我市工业企业进一步强化创新引领,坚定不移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围绕壮大优化“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实施精准招商,选择好的企业,优选好的项目,推动产业拓链、强链、补链,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工程。事实证明,企业是主体,诚信是本质,科技是支撑,人才是保证。为此,我们要不断强化创新驱动,瞄准“新与旧”、“转与换”,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面对新技术革命浪潮和新旧动能转换机遇,我们必须抢占先机,在创新上干出一番新作为。这样,我市才会迎来新一轮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才能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

责任编辑:陈墨

Copyright © 滨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

地址:滨州市黄河八路357号邮箱:hdk323@163.com电话: 0543-3163297

技术支持:滨州加联加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鲁ICP备17017892号-1